因为他拍的很轻,所以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但是当他抬起手来的时候,炕沿已经从中间断裂开来。
孟小本笑道,你是炕沿用什么糟木头做的?还没等我坐下,他就已经自己坏了?
老头的眼睛立刻瞪得像两只圆球,死死地看着孟小本,惊讶了半天,才结结巴巴地说道:你这是什么功夫?
没什么功夫呀,就是随便拍拍,要么我拍拍你的肩膀?
孟小本开玩笑地举起手就要往老头的肩膀上拍。
老头一见孟小本的手掌举起来,吓得急忙把身子缩回到炕头,连忙摆手道:别拍,别拍,我这把老骨头可比不上炕沿硬。
你看我这两下子,去成吉思汗藏兵洞,可不可以呀?孟小本笑着问道。
老头已经满脸大汗了,拍着巴掌道:看来我这一辈子今天才遇到了真正的高人!我同意做你们的向导,而且分文不收。但是我跟你们说,我不是什么活雷锋,只不过是心里憋着一口气,这口气已经憋了我三十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一定要进到成吉思汗藏兵洞里去,看看那里究竟是什么样子?否则的话我死不瞑目!
钱军紧紧的握住老头的双手:我们不会亏待你的,完成任务之后,你会得到你应该得到那一份。
老头的眼里闪着泪花,我这把老骨头,在我有生之年,再做最后一次尝试。你们知道吗?就在两天前,我有一个老朋友,听到一个岛国人来了,要我去做向导,寻找成吉思汗藏兵洞,开价是1000万元,但是被我拒绝了。刚才我看到了这位先生的真功夫,我才感到有有一线希望。
岛国人?孟小本问道,他们只来了一个人吗?
他说他们总共有五个人,让我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但我还是拒绝了他们。
那么你知道他们后来去哪里?
我听我那个朋友说,他们还在继续寻找向导。因为在大兴安岭里,如果你没有最好的向导,根本就是寸步难行。他们五个岛国人也不例外。
孟小本和钱军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看来,我们走在岛国人前面了。
那么我们准备准备,明天早上就出发。钱军说道。
老头打量了打量大家,我们现在只有四个人,其中还包括一个女的,你们几个人都没有盗墓经验,你手肯定不够,所以我们需要再找两个帮手。
钱军说:可以,但是不要耽误时间。
老鹞鹰一边下炕穿鞋,一边说:我现在就带你们去看他。
半个小时之后,老鹞鹰领着三个人来到一处民房。
出来开门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人长得很精神,他叫张秀,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已经跟老鹞鹰好几次倒斗子了。
老鹞鹰跟张秀一说,张秀欢呼雀跃着要去。
他老婆一听说要去找成吉思汗藏兵,吓得脸都白了,大声反对:又去藏兵洞?上次你们去了一个月,走的时候五个人,回来的时候只有你和鹞爷,三个人扔那儿了!现在又想去?嫌死得慢了?
张秀大骂:你个臭老娘们儿懂个叉!这次我们是跟政府一起去,我们这是考古,不是盗墓,我们这是保护国家文物!
他老婆也来气了:就你高尚,就你觉悟高?掂量掂量你半斤八两?还保护国家文物?保护国家文物轮得上你一个草民?
张秀被噎得脸红脖子粗,半天才说:反正鹞爷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若是没有鹞爷,我死两回了。鹞爷上哪,我就跟着。
他老婆见张秀铁了心,大哭着叫道:好好,你去吧你去吧,我这回就在家等着做寡妇了!
说着,穿上衣服出门,回娘家去了。
张秀也不理会她,收拾一下,就跟大家走了。
出了张秀家门,来到郊区一个小村子里。
老鹞鹰说:缺了穿山龙,基本没戏。我们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他请出来。
穿山龙的家在村子东头,一间低矮的农舍里。
家里很破败,穿山龙正在吃饭。
他四十多岁,长得膀大腰圆,黑铁塔似的,透着一股英气和霸气。
原来,穿山龙的老伴得了场大病,在呼市手术,刚刚出院回家。
穿山龙说:老伴的病,好歹算是治好了,可是把家里这些年攒的家底全搭上了,还欠下一屁股外债,这辈子恐怕还不清了。
钱军问:欠多外债?
穿山龙伸出一只巴掌。
五十万?
哪里,五万。穿山龙苦笑了一阵,若是五十万,我这把老骨头砸碎卖了,也还不上了。
就五万?钱军又一次问。
怎么?穿山龙往嘴里塞了半根大葱,一边大嚼,一边说,五万还少?我卖山货卖苞米,忙得一年到头下来,也攒不上两千块钱。这五万得20多年才能还清,你说,是小数么?
穿山龙说着,眼圈有些湿。
钱军从提包里掏出十沓钞票,往桌子上一放:十万。五万还债,五万安家。够不?
穿山龙看着背包,问:什么意思?
穿山龙愣了:这,这,这
钱军笑着说:大哥,您收下吧。不够的钱,我们以后从账上打给你。
这,这,穿山龙脸红了,这,无功受禄,这决不行。
我们需要你和我们一起去找藏兵洞。如果成功了,再打给你20万。钱军说。
穿山龙看着一桌子钞票,想了想,一拍桌子:成。为了兄弟这么爽快,我这条命就卖给兄弟了。
老鹞鹰道:拿出来吧。
穿山龙看着老鹞鹰。看来,两人之间有个默契,穿山龙明白老鹞鹰说的是什么。
穿山龙把桌子往一边一推,穿鞋下地,走到一只旧箱子前,把旧箱子搬开,墙里面有一个方形的洞口,里面放着一本发黄的书。
穿山龙说,:这本书是一个游方道士写的,没有印刷,只有手抄本。这个道士在清初时候,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在大兴安岭地区考察了二十几年,写成此书。里面描述了成吉思汗藏兵洞的大至地理位置。后来,这本书流传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