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下早自习后,夏芸就被校长喊去了办公室,校长首先问了夏芸班上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问了学生参加市里会考的成绩和排名,再次提到了强化测验和考试,校长说:“学生只有适应各种类型的考试,才能经受高考的考验,严格测验和考试,才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和考出好成绩,这是我们学校多年来升学率一直名列前茅的经验。”
这话夏芸听校长不知说过多少次了,在校长的心中升学率是第一位的。这也难怪校长,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教育评价制度不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上级、家长判断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只能是看你这个学校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甚至是名牌大学人数的多少。这些年来滨江中学一直生源很好,社会口碑极佳,就是进入滨江中学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能够考上大学。为了保持滨江中学的荣誉,滨江中学的每个教师都非常努力,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每年一度的高考,与其说是考学生,还不如说是考老师,老师对高考的应对策略,包括对重难点的把握,模拟考试的内容和难度等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考成绩。
校长和夏芸谈抓教学质量方面的问题时,特别提到了于小明,校长说听有的老师反映,于小明在班上搞什么语文教学改革,上课多是让学生自学和讨论,搞什么“十分钟教学”,很多课堂测验和考试都被于小明取消了。校长语重心长地对夏芸说:“你是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对于小明这样的年青教师要多帮助。语文在高考中是主科,弄不好就会影响你们班和全校的成绩……”
从校长办公楼出来,夏芸一直想着如何向于小明转达校长的意见,让于小明放弃他的“教学改革”,认认真真地抓升学率。对于小明在教学上实施的那些新理念、新方法,夏芸不是不知道,关键是夏芸对于小明那些做法说不出来有哪些不对。夏芸从年龄上讲也算是年轻教师,但她身上早也没有了于小明身上的那些锐气,这些年来她已经被滨江中学的那套教学模式和升学理念,模式化、功能化了。
于小明属于那种思想开放,又勇于创新的年轻教师。于小明特别反感那种循规蹈矩,没有创新的教学,于小明认为旧教育体制下把教师当成教书的“机器”,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在教学上搞“填鸭式”和“灌输式”,学生成天死背公式、概念和原理,机械呆板地做题和考试,这样强化训练下的学生虽然能得高分,但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于小明认为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是教育的悲哀。
于小明反对那种古板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教学,于小明认为教学应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接受学习,这种学习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一种是发现学习,这种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和探究。于小明倾向于后一种学习方式,于小明在教学中搞“十分钟教学”,就是每节课教师的讲授只有十分钟,其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
这种教学方式是有成功范例的,我国江苏省泰州市有一所乡村中学——洋思中学,多年来坚持“四分钟教学”,教师教学的时间比于小明的“十分钟教学”还少六分钟,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自学、思考、讨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洋思中学连续十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为100%,优秀率列全市之首,创造了教育教学中的奇迹:“洋思现象”。于小明认为洋思中学真正领悟到了教学的真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符合大教育家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哲理和思想。
对于滨江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于小明不认同,而且是批判的,于小明认为滨江中学好比一个学生高考升学的加工厂,教师是加工的机器,学生是材料,学校按照机械学习——强化练习——题海战术——测验考试这样的生产流水线把“产品”生产出来的,而生产的目标就是“升学率”。
夏芸和于小明的谈话是在争论中开始的,夏芸问于小明:“你一堂课只讲十分钟能完成教学任务吗?”
“能,更多的教学内容不是通过我讲,而是学生自我思考去实现完成的。”于小明肯定地回答。
“小明,我认为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靠教师的讲授,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学生自学都能学好,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
“不,我不这样认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
“小明,你要认识到我们班明年就进入高三了!我不反对任何教育改革,但你不能在我的班上搞。你的改革一旦失败怎么办?到时我们怎样面对我们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夏芸见不能说服于小明,语气变得严厉起来。
“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明天,为了中国教育的前途,我愿意对我所做的一切负责!”说这些话时于小明有点慷慨激昂。
“于小明,听说班上的语文测验你不做,而让学生看书谈体会,你这样做可以吗?”夏芸有点生气了。
“夏老师,你先别发火,你知道哪些语文知识测验题毫无价值吗?这些测验诸如问:《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丫环是谁?满汉全席共有多少道菜?《水浒》中武松在景阳岗打虎之前在酒店吃的是牛肉还是猪肉?曹操写的《赤壁赋》有多少段有多少字?等等……等等,这不是在考学生,这是在愚弄和刁难学生!这样的问题就是知道了又有多少意思?”
听于小明这一说,夏芸倒真难以回答。夏芸也知道我们现在有些考试为了考到学生,不惜出难题、怪题,但题不难不刁能对付高考吗?!夏芸和于小明谈到这里,上课铃声响了,这节课有夏芸的课,夏芸去上课时对于小明说:“于小明,我劝你还是放弃你那一套,学生成绩下去了,你我两个都负不起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