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1太空漫游
作者:克拉克
后记
后记 最后感谢
    阿瑟·克拉克于1997年

    感谢IBM送我这个完美、小巧可爱Thinkpad755CD,这本书就是用它完成。多年来我一直被一个毫无根据传闻所困扰——即HAL(哈儿)这个名字衍生自IBM字母置换。为解除这个“世纪之谜”,我甚至在《2010》中,让发明HAL钱拉博士极力否认这一传闻。然而,到最近我才放心,“蓝色巨人”完全不受这个联想所困扰,还非常引以为傲。所以我也不再继续澄清这一传闻,并于1997年3月12日,把我祝贺寄给乌班纳市伊利诺大学所有参与哈儿“庆生会”人。

    我要向DelReyBooks出版公司编辑沙皮罗(ShellyShapiro)致谢。当我和文字交手之际,沙皮罗那长达十页意见让这部作品增色不少。(是,我自己曾是编辑,而现在已经不必忍受这种作者经常加给编辑罪名——这个行业人都是失意刽子手。)

    最后,诚挚感谢我老朋友,加勒菲斯酒店(GalleFaceHotel)老板加丁纳(CyrilGardiner)。在我写这本书时,他热情提供我一间豪华宽敞个人套房。在这段混乱时光里,这是我“宁静基”。补充一下,虽然加勒菲斯酒店没有广大、富有想像空间景色,但是它便利性远比木卫三甘尼米优越。我这辈子再也没有待过比这里更为舒适工作环境。

    就此而言,或许更令人鼓舞是入口处所悬挂牌子,上面罗列百位光临加勒菲斯酒店卓越人物。这些人中包括苏联航天员加加林(YuriGagarin),他是阿波罗十二第二次登月任务成员,还有许多优秀舞台及电影明星: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Peck)、亚历克·吉尼斯(AlecGuinness)、科沃(NoelCoward)、演出《星球大战》卡莉费雪(CarrieFisher)……还有费雯丽(VivienLeigh)和劳伦斯·奥立佛(LaurenceOlivier),两人都曾在《2061》中短暂出现过。我很荣幸看到我名字列在他们之间。

    在一家颇负盛名饭店开始一项计划看起来再适合不过:纽约雀儿喜饭店——天才和假天才温床——而且这项计划应该在另一间在大半球之远饭店结束。不过窗外听见,不是记忆中西23街那遥远和温柔街人车声,而是近在咫尺、风雨大作印度洋咆哮,感觉很奇妙。

    就当我在写这篇致谢词时,我很遗憾得知加丁纳在几个小时前去世。

    知道他已经看过以上献词,而且觉得很高兴,这让我多少感到一点安慰。
后记 译后记 改变一生那本书
    是,这本书改变我一生。不是说它启发我科学思维或者激励我发明什么重要仪器或什么重要理论。不,我不是科学家,甚至不能算科学爱好者。但要不是这本书,我恐怕只是一个很平凡上班族,或者,只是一个家庭主妇。

    话要从1998年说起。那时我刚换工作,吃不饱饿不死心灵虽有点空虚但还算愉快隐身于某机关。有天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那一头人说,他叫叶李华。我还真是听过这个名字呢,因为我超爱看小说,除文艺小说什么都看,家里就有一本他《时空游戏》。

    他说,他回台湾想推广科幻,他说,正在帮天下文化寻找翻译人才,他说,你要不要试试看?我们素昧平生,甚至不知道他怎么有我电话。但总之,我很高兴接受,有机会总是好嘛。不久后我收到天下寄来试译稿,然后我们开始合译第一本书,也就是天下很辛苦才拿到版权、克拉克大师刚刚写好没多久、“太空漫游”四部曲最终章,《3001:太空漫游》。

    我当然知道克拉克是科幻巨擘,也知道科幻小说不会是简单任务,但叶大哥倾囊相授,把过去几年在美国埋首翻译经验与心得毫不藏私传授给我。说好是合译,但他其实比较像老师。我们每周碰面一次,我事先准备好预定章节,碰面时口译给他听,若他觉得有误解、误译,或诠释得不够好,随时讨论,回家后我把当天进度化为文字,下次碰面让他带回家看,这就是我们合译方式。

    那时只觉得自己第一本翻译怎么就是这样硬书。我几乎不具任何科学背景,从小数学就差,更别提物理化学。而这本书,除科学、天文方面用语、理论外,还有克拉克爵士想像中目前人类社会继续演化下去状况。整本书旁征博引,在显示克拉克博学,幸好叶大哥是科学家,但文章里每字每句,我们还是要推敲许久;书中人物随口讨论,都必须查证再三。有一章讲普尔与可汗博士对艺术与美学讨论,里面引经据典、还有各式各样看法与辩论,在那个google还没有无敌年代,这种种细节,耗去我下班后大部分时间。但你也能看到克爵士前瞻性。他想像中公元3001年人类不再食用动物制食品,理由是大型传染病,看看狂牛症、口蹄疫、禽流感,我看人类可能真会有这么一天。这里我就不再强调他作品伟大,若想看看整个“太空漫游”四部曲背景导读,请到叶大哥网站http://sf.nctu.edu.tw/yeh/yeh0009.htm

    http://sf.nctu.edu.tw/yeh/yeh0009.htm。

    当时为作科幻系列,叶大哥特别把《科学月刊》主编张孟媛挖来,待《3001》进入编辑阶段,我也怀老大,害喜非常严重,简直是从早吐到晚。当时孟也开始加入我们“课程”,一起进入系列第二本书,碰面点改在天下小会议室,大家下班后,小会议室里总会飘来隔壁人家煮饭油烟味,常让我一边忍着吐、一边口译或记笔记。我们每周碰面,一起吃饭、讨论文字文句,也闲聊八卦。此后我再也没有碰过和译者关系这么密切编辑。我们就这样把克拉克老大书当作课本,毕恭毕敬上一年多英文与翻译课。

    我说不上来那时候受益到底多匪浅,只知道到今天,我还在受用。当时学到种种态度,像是仔细、勤查资料、虚心接受指导、翔实转达作者原意、认真记录所有专有名词译名、出处、勤翻参考书等等,直到现在,进行任何编辑与翻译工作时,也都还是我原则。更不要提因为这本书翻译经验,我才有机会踏入自己希望从事编辑工作。

    《3001》于2000年6月30版,我儿子于12天后出生。他们简直像双胞胎,其中之一在我肚子里日渐成长同时,另一个也正通过一连串缜密工作印刷成书。儿子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3001》兄弟同时以中文再度面世,都是另一个阶段开始。重读《3001》,像是重新审视怀孕与生产痛苦过程,不过,成果仍在发展中。
后记 本书资料来源
    第一章 慧星牛仔

    描绘钱勒船长狩猎领,于1992年发现,参考露(Jane x. Luu)和杰维特(David C. Jewitt)合著文章“柯伊伯带”(The Kuiper Belt, Scientific American, May 1996)。

    第四章 观景室

    同步轨道(Geostationary Orbit, GEO)中“世界之环”(ring around the world)概念——它们透过赤道上塔和球相连——虽然完全可以看作是奇想,然而却有坚固科学理论基础。这显然是圣彼得堡工程师阿苏塔诺夫(Yuri Artsutanov)所发明“太空电梯”(Space Elavator)扩大版。我在1982年曾和这位工程师有过一次愉快会面,当时圣彼得堡还叫做列宁格勒。

    阿苏塔诺夫指出,在球和徘徊于赤道上特定区域卫星之间搭起一条缆线,在理论上是可行。今日大部分通讯卫星在GEO上,即是徘徊在球上特定区域。有这样开始,太空电梯(或以阿苏塔诺夫生动语汇来说:宇宙脐带)是可望建造起来,而载运上GEO系统可完全由电力驱动。只有在旅程其他时段才使用火箭推进器。

    为避免火箭技术所造成危险、噪音,以及环境危害,太空电梯惊人减少所有太空任务成本。电力很便宜,载一个人上去轨道只需花费100美元,而在轨道上绕一圈则需花费10美元,因为大部分能源在下降旅途中将恢复。(当然,付较高票价才能享受到好餐饮及观赏电影。即使如此,1000美元就能来回于GEO,你相信吗?)

    这理论是无懈可击,但是有哪种材料,可以有效承受距离赤道3.6万公里高悬挂拉力,并有足够强度能运送承载上去?当阿苏塔诺夫写他论文时,只有一种物质符合这些可说是相当严格规格:结晶碳(crystalline carbon),即人们所知钻石。不幸是,在市面上无法购得所需百万吨钻石,虽然在《2061:太空漫游》我已说明木星核心存在大量钻石之原因;而在《天堂之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我提出更可取得来源:在轨道上工厂,那里钻石可以在无重力状态生成。

    1992年8月,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试图迈出太空电梯“一小步”,当时做一项实验,沿着一条长21公里系链释放、并取回载重。可惜,投资下去这项工程却在几百米处就卡住。

    当亚特兰提斯号航天飞机在轨道记者会提出《天堂之泉》,以及这次任务专家霍夫曼(Jeffrey Hoffman)在回到球时送我一本他签名书时,我感到十分高兴。

    1996年2月,第二次系链实验则稍稍进步些:载重真跑完全程,但在取回时缆线断,因为绝缘体做得不好而导致漏电。(这或许是个幸运意外:我不禁想起与富兰克林同时代人,他们试图重复他著名但危险实验——在大雷雨中进行风筝实验——而致命事。)

    除可能会发生危险外,从航天飞机发射出、扣在系链上负载,看上去就像用假蝇钓鱼:看起来容易,其实并不然。但最终最后“大跃进”将会完成——一路直达赤道。

    同时,碳第三种形式,碳60巴克球(Buckminsterfullerene, C60,由60个碳原子构成足球形状结构),使得太空电梯概念更为可行。1990年,一群休斯敦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化学家制造出管状碳60,其张力比钻石大许多。这群化学家领导斯莫利博士(Dr. Smalley)甚至进一步宣称这是至今最强韧材料,并且补充道,借着它太空电梯就可能建造完成。(最新消息:我很高兴知道史斯莫博士因这项研发而获得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现在,有一个令人吃惊巧合——它怪异得令我困惑:谁在负责这件事。

    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ister Fuller)于1983年逝世,因此生前并未见到“巴克球”(backyballs)和“巴克管”(backytubes)这些使他身后极富盛名发现。在他许多最后旅程当中,有一次我有幸在斯里兰卡开飞机载他及其妻子安(Anne),并带他们去看看《天堂之泉》所提到特定点。不久过后,我用12英寸(还记得这种规格吗?)LP录音机(Caedmon TC 1606)录下小说,而巴克则友善在唱片封套写下说明。这些事以一件令人讶异启示

    告终,它激发我对星城(Star City)思考:

    1951年,我设计一个可自由活动且结构简洁环状桥,在赤道上空并围绕着它而组装起来。在这“光环”桥内球依旧自转,而这圆形桥则以自身速率旋转着。我预见球上交通工具垂直上升移至桥中,旋转着,并下降到所欲抵达球位置。

    我坚信,如果人类决定投入此项投资(依据对此而产生评估,认为这不是一项资金甚巨投资),星城是可以被建设起来。除产生新生活型态,以及让来自低心引力世界,如火星或月球参观者更适应我们星球外,所有火箭研究都不需在表进行,而是让它们回到所属太空。(虽然我希望每年在肯尼迪角太空中心应景重演火箭升空,以唤起人们对火箭第一次升空兴奋感。)

    几乎可以肯定是,大部分城市将是腾空架起,只有非常小一部分城市作为科技目使用。毕竟,每座塔相当于千万楼层高摩天大楼,而围绕着同共步轨道环,则介于球和月球之间,但较靠近月球。若这个环形成完整一圈,数倍人口可以居住在这个空间中。(这引起一些有趣逻辑问题,我乐意把它们作为“学生作业”。)

    关于“豆茎”(Beanstlk)概念卓越历史,以及其他更先进概念,如反心引力和空间扭曲,请参考罗伯特·伏特(Robert L. Forward)所著《科学魔术》(Indistinguishable from Magic)。

    第五章 教育

    1996年7月19日,我很惊讶在当报章读到英国电讯人工生命团队(Artificial Life Team)领导人温博士(Dr. Chris Winter)相信我这章所描绘信息和储存设备能在30年内发展完成!“我在1956年小说《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中认为这些设备要在十亿年后才可能出现,显然是个失败想像。”温博士说,这种设备能让我们“在实体上、情感上,和精神上重新创造一个人”,并且他评估这么做所需要记忆空间大约是1013次方位元,比我所推测1015次方位元小二级。

    我真希望当时能以温博士名来为这种设备命名,这将会在正规圈子引起一些强烈争论:“灵魂捕捉者”。至于这设备应用于星际旅行,请参考第九章。

    我相信我发明以掌心对掌心信息传递方式,在第三章有描述,因此发现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和他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投入这项研究已有多年时,实在叫人惭愧。

    第七章 简报

    如果零点场(Zero Point Field,有时被称为“量子波动”或“真空能量”)能被开发出来,那么它对我们文明所造成冲击将是非常巨大。所有现今能源——石油、煤、核电、水力发电、太阳能——都会被淘汰,当然我们所担心环境污染问题也会随之消失。所有这一切都变成一个大担忧——热污染。所有能源最终成为热,如果每个人有数百万千瓦可玩,这颗星球很快就会像金星那样:阴影处温度高达几百度。

    然而,这状况也有光明一面:除这方法外,别无其他方式避开下一次冰河纪元,冰河纪元是一定会出现。“文明是冰河纪元之间休息时段。”出自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文明故事》(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即使当我写下这些话时,全球各实验室优秀工程师宣称他们正在开发这种能源。物理学家费曼曾估计过这种能源体积,大意是一杯马克杯大小能源就足以把球海洋煮沸,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这种想法会让人不免一惊。相较之下,核能根本不是对手。

    我很好奇,有多少超级新星真是由工业意外所诞生?

    第九章 空中花园

    在星城中移动最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距离太远。如果你要拜访一位在隔壁塔朋友(无论虚拟实境有多少优点,通讯永远无法取代接触),这距离相当于一趟月球之旅。即使拥有最快电梯,还是要花上好几天而非数小时,否则生活在低心引力区人无法适应其加速度。

    “无惯性推进器”(innertialess drive)概念——即作用在身体上每个原子推动系统,这样当电梯在加速时,身体就不会感受到压力——在1930年代由“太空剧”(Space Opera)大师史密斯(E. E. Smith)所发明。这概念并非如其所听起来那般不大可能,因为重力场正是以这种方式对身体产生作用。

    如果你在表附近自由下坠(忽视空气阻力),每一秒你速度会增加近每秒十米。此外,你会感到处于无重力状态,不会感受到加速度,虽然到1分30秒时,你速度将增加为每秒1公里。

    若你在木星重力场下坠落也是如此,(其心引力为球2.5倍),甚至你在巨大无比场域内如白矮星或中子星(比球心引力强上几百万或几兆倍),也是如此。你感受不到什么,即使你在出发数分钟后达到光速也是如此。然而,若你蠢到进入具有引力物质半径,因为受力不均衡,潮汐力量(tidal forces)很快就会将你撕成碎片。进一步详细资料,可参考我悲惨但文如其名短篇故事“中子潮汐”(Neutron Tide),收于拙著《太阳风》(The Wind from the Sun)中。

    “无惯性推进器”就像可控制重力场域,它在科学小说之外很少被认真讨论到,直到最近。1994年,三位美国物理学家发展伟大苏联物理学家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一些概念,并讨论无惯性推进器。

    海希(B. Haisch)、瑞达(A. Rueda)和普霍夫(H. E. Puthoff)所写“零点场中惯性”(Inertia as Zero-Poinf Field Lorentz Force, Phys Review A, February 1994),未来可能会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重要论文,在小说中,我已经赋予它这位。这篇论文提出一个很根本且被视为理所当然问题,即宇宙生成方式。

    这三位美国物理学家所问是:“是什么给予物体质量(或惯性)以致它需要外力才会移动,以及一股同样力量以恢复它原先状态?”

    他们暂订答案仰赖于一个远离物理学家象牙塔,且不为人所知事实:即所谓空洞太空实际上是个能量沸腾大汽锅——零点场,这点真是令人惊讶。这三位物理学家认为惯性和重力是一种电磁现象,它们是物体和场相互作用结果。

    自法拉第(Faraday)以来,有无数实验试图把重力和磁力结合起来,虽然有许多实验宣称取得成功,可是它们结果没一个是经过证实。然而,尽管还很遥远,如果这三位物理学家理论获得证实,它将开启反重力“太空推进器”(space drive)远景;更迷人是,甚至可能控制惯性。这会产生有趣状况:如果你以最小力道去触碰一个人,他将在一小时内立即消失到几千公里远方,直到他碰到另一头而反弹停下来。好消息是交通意外将成为不可能事;自动车以及乘客可以毫发无伤以任何速度相互碰撞。(你觉得今日生活已经够混乱?也许未来更热闹呢!)

    我们目前所熟知太空任务中“无重力状态”(下个世纪将会有数百万人享受到这样旅程),对我们祖父辈而言就像是魔术。消除,或只是减少惯性是另一个相当不同状态,甚至是完全不可能①。但它是一个很棒想法,因为它可以促成类似“遥距传送”作用:你几乎可以立即到各去旅行(至少在球上)。坦白说,我真不晓得少它要怎样来管理“星城”!

    在这部小说中我做一个假设,即爱因斯坦是对,没有任何讯号或物体能超越光速。有一些包括复杂数学运算论文最近似乎认为:就如同许多科幻小说家所习以为常那样,在银河搭顺风车旅客或许不必忍受这恼人限制。

    整体而言,我希望这三位物理学家是正确,但似乎有一个根本反对意见。如果超光速(Faster Than Light, FTL)是可能,为什么这些搭便车,或者富有旅客没有成行呢?

    答案是,正像我们不会发展以煤为燃料宇宙飞船一样,外星人没有理由建造航行于星际之间交通工具,一定有其他更好方法。

    界定一个人只需要数量少到惊人“位”,或是储存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获取所有信息,这点在雪弗(Louis K. Scheffer)“机器智慧,星际旅行成本与费米吊诡”(Machine Intelligence, the Cost of Interstellar Travel and Fermi's Paradox,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35, no.2
后记 June 1994
    :157-175)中有提到。这篇论文(肯定是严肃QJRAS出刊以来最标新立异一篇)估计,一位100岁老人全部精神状况和记忆大约占1015次方位元。即使是今天光纤也可以在数分钟内传输这笔信息。

    我认为星际长途旅行运输机在2001年以前还无法生产出来,在今后一个世纪中将似乎成为滑稽浅短目光,而目前没有星际游客只是因为球上没有建造任何让宇宙飞船停靠设施。或许外星宇宙飞船已经出发,正在以缓慢速度前进着……

    第十五章 金星之变

    有机会向阿波罗十五成员致意是一项殊荣。从月球返回之后,他们送我登月舱法尔康号(Falcon)着陆模型,现在放在我办公室最显著方。上面是月球车(Lunar Rover)三次出巡时所留下路径痕迹,其中一条绕过球反照(Earthlight)缺口。模型上印有一行字:“给阿瑟·克拉克,阿波罗十五成员感谢您对太空想像。史考特(Dave Scott)、伍登(Al Worden)、艾尔文(Jim Irwin)。”为回报他们,我把《球反照》(Earthlight)(写于1953年,背景设定在1971年月球车所驶过区域)献给他们:“给斯考特以及艾尔文,第一位踏上这块土人;给伍登,在轨道上看护他们人。”

    在克隆凯(Walter Cronkite)和席拉(Wally Schirra)于CBS报导阿波罗十五即将返回球后,我飞往太空航行面指挥中心观看它返航。我坐在伍登女儿旁边,她是第一个注意到太空舱三个降落伞其中一个没有展开人。这是令人紧张一刻,所幸剩下两个还可以胜任降落任务。

    第十六章 船长餐桌

    参考《2001:太空漫游》第十八章描写太空探测船冲撞部分。即将到来克利门第二号(Clementine 2)任务目前正计划进行类似实验。

    看到《2001》中说月球望台在1997年发现阿斯特洛伊小行星7794号(Asteroid 7794)时,我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会把它挪到2017年——那时是我百岁大寿。

    就在写完以上这段之后几小时,我很高兴得知,巴斯(S. J. Bus)1981年3月2日在澳洲塞汀泉(Siding Spring)发现小行星4923号“Asteriod 4923(1981 EO27)”,被命名为克拉克,在某种程度上是为纪念太空防卫计划(Project Spaceguard)。有人怀着深深歉意告诉我,由于一时失察,第2001号已经过时,它和那个名叫爱因斯坦人一样。借口,都是借口。

    但得知与小行星4923号同一天被发现5020号已被命名为艾西莫夫(美国生物化学家、作家,创作许多科幻小说和科普读物),我还是非常高兴——虽然令人悲伤是,我老友永远无法知道这个消息。

    第十七章 木卫三

    如同在本书“序”,以及《2010》和《206l》里解释过,我希望充满雄心壮志伽利略任务——到木星及其卫星之旅,可以带给我们多一些关于这个奇异世界细节,以及令人目眩神迷特写镜头。

    嗯,多次延误之后,伽利略抵达它第一个目——木星,而且表现令人赞赏。但是,有个问题,由于某个原因,主天线并没有打开。这表示影像必须经由低增益天线(low-gain antenna)传送回来,其传输速度之慢让人难以忍受。虽然船上计算机改编程序,已经奇迹似弥补这个遗憾,但仍得花上数小时来接收原本应该数分钟之内就可以传送回来讯息。

    所以我们必须有耐心,而在1996年6月27日伽利略任务之前,我已经开始在小说中热切探索木卫三甘尼米。

    1996年7月11日,在完成这本书前两天,我从喷射推进实验室(JPL)下载第一批影像,幸好到目前为止,我描述与实际情况没有抵触。但假使当前景色不是由冰原组成坑口,而是棕榈树和热带海滩,或者还要更离谱,变成“YANKEE GO HOME”(越战时期反战运动口号)招牌,我麻烦就大。

    我特别期待“木卫三市”(Ganymede City)特写镜头(本书第十七章)。这个引人注目结构体正如我所描述——虽然我犹豫过是否要如此描写,因为我担心我“发现”会成为“国家撒谎人”(National Prevaricator)头版。在我眼里,它比著名“火星脸谱”及其周围环境更像是人工造做。假使它街道有十公里宽,又如何?也许木卫三市就是这么“大”……

    在NASA航海家编号为20637.02和20637.29影像中可以找到这个城市;或更方便方法是,可以在罗杰斯(John H. Rogers)不朽著作《巨大木星》(The Giant Planet Jupiter)中,图23.8里找到。

    第十九章 人类疯狂

    有明显证据支持泰·可汗令人吃惊断言,他指出大部分人类至少都带点疯狂基因,参看我电视影集“克拉克神秘宇宙”(Arthur C. Clarke's Mysterious Universe)第22集《会见玛利》(Meeting Mary)。要知道,基督徒在人类中只是很小一群,比起这些曾经崇拜过圣母信徒,更多信徒同样崇拜其他崇高女神,如拉玛(Rama)、时母(Kali)、席娃(Siva)、托尔(Thor)、佛旦(Wotan)、丘比特(Jupiter)、俄赛里斯(Osiris),等等。

    最令人吃惊,也令人感到惋惜,是柯南道尔例子,他是个绝顶聪明人,他信仰使它变成一个胡言乱语疯子。尽管他最喜爱灵媒们不断被揭发是骗子,他对他们信心仍然屹立不摇。而这个创造福尔摩斯人,甚至曾借着表演逃脱术最高境界。把自己“变不见”,试图使伟大魔术师胡狄尼信服。这种逃脱术伎俩,如华生医生很喜欢说:“简单得不得。”参看加纳(Martin Gardner)《巨大夜》(The Night Is Large)一书中《柯南道尔题外话》(The Irrelevance of Conan Doyle)这篇文章。

    宗教法庭审判异端,这种虔敬残酷丝毫不逊于柬埔寨前首相波布(Pol Pot)和国纳粹,其细节可以参看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恶魔盘据世界》(The Demon-Haunted World)一书中对新世纪傻瓜(Nitwittery)辛辣抨击。

    至少美国移民局已经采取行动反对宗教狂热暴行。《时代杂志》里程碑专栏在1996年7月24日报导说,对于那些因家乡传统而遭受割礼女孩,必须给予庇护。

    在我完成这章之后,偶然看到斯托尔(Anthony Storr)《不为人知弱点:印度导师权力和魅力》(Feet of Clay: The Power and Charisma of Gurus, The Free Press, 1996),后者可说是这个领域权威。很难相信这场神圣骗局已经累积93辆劳斯莱斯,直到美国联邦法院执行官迟至今日才逮捕他。更糟是,他数千个美国呆子信徒中,有百分之83%已经潜入大学,因此符合我最爱一个对知识分子定义:接受超越其智慧水准教育。

    第二十六章 钱氏村

    我在1982年出版《2010:太空漫游》中,解释过这艘停在木卫二欧罗巴中国宇宙飞船命名乃是为纪念钱学森博士,他是美中火箭计划创始人之一。

    出生于1911年钱学森,1935年时获得一份奖学金,让他离开中国到美国求学。在那里,他从杰出匈牙利航空动力学者希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ll Karman)学生变为他同事。之后,他以加州理工学院首位戈达讲座教授身份,协助成立古根汉航空动力实验室(Huggenheim Aeronautical Laboratory)-即巴萨迪那(Pasadena)著名喷射推进实验室前身。就在中国于境内试射核武导弹之后,《纽约时报》评论:“钱氏一生是冷战历史一个讽刺。”(1996年10月28日)

    在最高机密核可下,他对1950年代美国火箭研究贡献良多。但是在疯狂麦卡锡时期,当他试图回祖国访问时,却被美国当局以虚构保密罪名逮捕。在多场听证会和延长拘留之后,他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故乡——带走他所有无人能出其右知识和专业。就如同他许多成就卓越同事所声明,这是美国所做过最愚蠢,也是最可耻事之一。

    他被驱逐之后,根据中国国家航天局以及科协副主席庄逢甘说法:“钱学森从零开始,从事他火箭事业……没有他,中国在科技上将远远落后20年。”或许,这么一来也会相对延后致命蚕氏反舰飞弹(Silkworm antiship missile)以及长征号卫星发射器(Long March satellite launcher)部署。

    我完成这部小说后没多久,即获颁国际宇航学会最高荣誉冯卡门奖,在北京受奖!这是一个我无法拒绝邀约,尤其是当我得知钱博士就居住在北京市。不幸是,当我抵达那里后发现他正因生病而留院观察,而他医生不许访客探病。

    为此,我十分感谢他私人助理王寿云少将,他透过适当管道,替我将签好名《2010》和《2061》交给钱博士,并把一大套由他所编辑《钱学森作品集:1938—1956》(科学出版社,1991年,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100717)赠送给我。这是一本很棒选集,内容由最初许多与冯卡门共同讨论空气动力学问题,到最后关于火箭与卫星专题论文。最后一篇是“热核能量厂”(Jet Propulsion, July 1956),是钱博士当时还是FBI囚犯时所写。这篇文章还论及一个在今日而言更是话题主题:“利用重氢熔化反应动力站”,虽然到目前为止这项议题几乎没有什么进展。

    1996年10月13日,就在我离开北之后,我很高兴得知,高龄85岁且行动不便钱博士,仍在继续进行他科学研究。我衷心希望他喜欢《2010》和《2061》,且希望将来可以将这本《3001》献给他。

    第三十六章 万恶毒窟

    1996年6月,参议院进行一系列计算机安全事宜听审会后,同年7月15日克林顿总统签署第13010号行政命令,以因应“计算机攻击控制重要基础建设信息或沟通组件”(“网络威胁”)。建立反网络恐怖主义坚强力量,并有CIA、NSA,以及各防卫单位代表。

    小捣蛋,我们来……

    由于写上面这段文字,我开始对还没看过电影《ID4星际终结者》结尾感到好奇起来,听说结尾就如同特洛伊木马屠城那样,使用计算机病毒反击!还有人告诉我,这部电影开头和《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一模一样,里面包含所有从梅里耶(Georges Melies)《月球之旅》(Trip to the Moon)以来科幻小说都会有陈腔滥调。

    我无法决定是否要恭喜这个作者神来一笔原创力,或是指控他们预知式抄袭——这永恒罪。那么,我担心我无法阻止波康(John Q. Popcorn)认为我剽窃《ID4星际终结者》结尾。

    注释:

    ①1996年9月,芬兰科学家宣称侦测到正在旋转且超导电碟子,其上方心引力有微量(少于百分之一)减弱。如果这获得证实(慕尼黑马克斯蒲朗克研究所早期实验也示意具有相似结果),这个突破可是长期以来所等待。同时我也期待有趣怀疑意见。